天盟专业生产铁罐,方罐,异形罐,礼品手挽罐...
中国金属包装行业发展机遇挑战和前景
一、金属包装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包装业(指中国大陆地区)近年来发展迅速,2003年至2007年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400亿元,2700亿元,3600亿元,4400亿元和510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1%,预计今后五年仍将保持较快速度增长,2012年中国包装产业总收入有望突破万亿。
中国包装业包括纸品包装、塑料包装、金属包装、玻璃包装、包装印刷、包装机械制造和其他包装产品等七个子行业。
   金属包装业是中国包装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2007年金属包装占包装业销售收入比重不断上升,2003-2007年销售收入复合年增长率为23%。2007年,金属包装克服马口铁涨价、运输成本上升、能源紧缺等困难,产销持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基本实现了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463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润总额16.4亿元,资产总额累计达到402亿元,同比增长11.5%,全行业处于呈现稳健上升的发展新时期,并预计在未来五年仍将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和消费增长带动了包装业的增长和包装产品质量的提高。金属包装因其良好的密封性和具有的鲜艳图案,在食品、饮料、日化用品和家庭用品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食品和饮料业已成为金属包装的最大市场,化工品、化妆品和药品行业均为金属包装的重要市场。
中国金属包装业现已形成包括印涂铁、制罐、制盖、制桶等产品的完整金属包装工业体系。其主要产品可分为:印涂铁、饮料罐(包括铝制两片饮料罐、钢制两片饮料罐、马口铁三片饮料罐)、食品罐(普通食品罐和奶粉罐)、气雾罐(马口铁制成的药用罐、杀虫剂罐、化妆品罐、工业和家居护理罐等)、化工罐、200升以上钢桶和金属盖产品(皇冠盖、旋开盖、易拉盖等),金属包装产品线丰富,应用领域十分广阔。
中国金属包装行业较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美国2006年金属罐、其他金属容器以及金属盖等销售收入约16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265亿元.。美国2006年人均金属包装消费折合人民币420元,而中国同期人均金属包装消费仅为30元。从具体产品如饮料罐来看,中国2006年人均消费仅17罐,与美国人均380罐相比,国内市场潜力很大。
二、中国金属包装主要品种结构、地区和企业分布
1) 金属包装的主要品种结构——从品种结构看,三片饮料罐、两片饮料罐、200升以上钢桶和食品罐为占比较大的细分市场,且发展较快,推动金属包装整体快速增长。 
2)金属包装制造和消费的地区结构(含省)分布——金属包装企业遍布中国28个省市,主要以东南和沿海为主,省区以广东为最,发展态势为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发展,由南方地区北上向长江三角、环渤海地区发展。金属包装消费的分布与制造分布类似。其中,华中和西南地区金属包装消费占比远低于该地区人口及国民可支配收入在全国的占比,并且最近几年已经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而集中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金属包装生产商将逐步扩大市场以及生产设施到中国中西部地区,所以中西部地区金属包装的消费未来几年将高速发展。 
目前华南、华东地区市场容量最大,运作规范,拥有较好的供应配套资源和便利的渠道、成熟的经商环境和良好的市场条件。受金属包装辐射半径、用户集群分布自然聚集等诸多因素影响,金属包装企业的区域分布主要在华南、华北及东部沿海地区(见图3),大部分优势名牌企业分布在津、京、唐渤海湾三角,江、浙、沪长江三角,广州、深圳、珠海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如中粮包装(含杭州中粮美特、无锡华鹏、广州番禺美特等八家子公司及中粮集团旗下其他包装业务,为中国印铁包装容器开发生产基地)、波尔亚太(深圳)、上海紫泉、北京奥瑞金、深圳华特等。另外,四川和湖北依靠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传统优势带动金属包装,将成为马口铁金属包装发展的重点区域。 
3)企业结构分布——2007年,金属包装行业企业约1400家,5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760家。从规模看,以中小企业为主;从属性看,以民营和外资为主;从地区分布看,以华东和华南为主。从2007年发展来看,总体上呈现集团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格局,涌现了中粮包装、波尔亚太、奥瑞金制罐等跨区域金属包装龙头企业。
4)金属包装行业集中度:我国金属包装容器行业集中度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2007年国内金属包装容器企业单厂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仅2家(杭州中粮美特销售收入达17.6亿元,为国内销售收入最大企业、波尔亚太(深圳)位列第二),1-10亿元企业81家,其他都在1亿元以下。近年来,随着行业并购的整合不断进行,金属包装行业集中度水平有所提高(见图4),但未来行业整合仍将持续。
三、金属包装企业主要细分市场现状
1)印涂铁
印涂铁为马口铁金属包装产品的基础,几乎涉及所有马口铁包装产品。2007年,国内金属包装行业马口铁消耗总量约140万吨,纯印涂铁目标市场产品约60万吨。2003-2007年,印涂铁行业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13.6%。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受印涂铁下游食品、饮料、包装类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国内印涂铁行业有15%以上的年增长。
国内印涂铁产能总体供大于需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包括国产设备在内的近800条印涂铁生产线,大部分为金属包装企业生产自用的印涂铁,其中进口印涂铁生产线就有400多条,另有300多条各种涂布线,年产能力达到双班350亿印次。品种也从单色机发展到双色机、四色、五色、六色不等。特别是上海宝印引进的6色UV高速印涂铁生产线和中粮包装引进的五色UV高速印涂铁线,推动国内印涂铁技术备水平上了新台阶。近几年,随着日本生产线的进口的增加,印涂铁行业竞争加剧,印涂铁行业呈整合趋势。
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印涂铁生产线首推中粮包装所属的杭州中粮美特、番禺美特及无锡华鹏,旗下拥有22印20涂,全部为进口印涂铁线,年耗马口铁17万吨以上。2007年,国内印涂铁销售领先的企业是:中粮包装、广东创美、展华印铁、上海宝印和奥瑞金印刷科技。
2)两片饮料罐 
2007年中国两片饮料销售收入达75亿元。2003-2007年,两片饮料罐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25.7%。 
2007年,中国两片饮料罐市场需求量约为125亿罐,主要应用于软饮料和啤酒行业,其中碳酸饮料77亿罐,啤酒45亿罐,目前中国已有23家铝制两片罐厂,26条高速生产线(每分钟1000-1800罐),年生产能力达到120亿罐,供需基本平衡。 
此外,1998年投产的上海宝翼制罐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钢制二片易拉罐生产厂家,总投资3000万美元,生产能力1800罐/分,目前年产近5亿罐。目前,宝翼上海和河北遵化两家工厂已投产,两厂07年生产钢罐11亿罐,2009年宝翼在佛山和成都的工厂计划建成投产。四家工厂全部投产后,宝翼年产能将达30亿罐。 
2007年,国内两片饮料罐销售收入排名前五位的集团为:波尔亚太系企业(30%)、皇冠系企业(18%)、太平洋系企业(17%)、上海宝翼(12%)、三水健力宝富特(11%)。 
3)三片饮料罐
采用三片罐灌装的饮料主要是不含气的果汁和软饮料罐(椰汁、杏仁露、牛奶等)。中国的饮料三片罐已经成长为金属马口铁包装的主力市场之一。截至2007年,国内共有三片饮料罐生产线300条,产量已达到 106亿罐,同比增长33%。 
主要生产厂家有中粮包装、北京奥瑞金和台资的统一、吉源、联天等。饮料的增长主要是受益健康功能型饮料如:王老吉、红牛、旺仔牛奶和咖啡类饮品的快速增长所致。2003-2007年,三片饮料罐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35.8%。 
2007年,三片饮料罐销售收入排名前五位企业排序为:中粮包装(19%)、龙海联天(14%)、奥瑞金(11%)、厦门吉源(10%)、福建嘉美(8%)。 
4)奶粉罐
奶粉罐产品主要应用于干粉包装,如奶粉、调味品和营养品的包装。近几年,奶粉圆罐处于成长期,一直以年均15%左右的增长率高速发展。调味品罐处于成熟期,发展较为平缓,总量基本稳定;营养品罐则处于起步期,发展态势不均衡,表现大起大落,规律不明显。2007年国内奶粉罐产销量约为2亿罐,主要为奶粉圆罐,约为1.5亿罐,占奶粉罐总量的75%,其中中粮包装生产的奶粉圆罐占比为20%,排名第一;调味品罐为0.3亿罐,营养品罐约为0.2亿罐。2003-2007年,奶粉罐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14.7%。
2007年,国内奶粉罐销售收入排名前五位领先企业是:中粮包装(22%)、哈尔滨天露制罐(15%)、华爱(15%)、深圳大满(6%)、华特(5%)。
5)普通食品罐
普通食品罐主要用于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包装,如:蘑菇、芦笋、柑橘、水煮笋、午餐肉、金枪鱼、番茄酱的密封罐装。
长期作为出口罐头和国内农副产品深加工的配套产业,普通食品罐行业在全国已引进生产线300多条,其中40%的生产线每分钟生产400-600罐,其余为中低速生产线,年生产能力总计已达到230亿罐。受包装农产品深加工出口和内销、小包装个人快速消费品,特别是超市方便食品的带动,2007年普通食品罐消费需求已达65亿罐,年同比增长9%,增长最快的是番茄酱小包装。2003-2007年,普通食品罐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23%。
   2007年,普通食品罐销售收入排名前列的企业是:奥瑞金制罐(16%)、福建标新(12%)、浙江黄罐(10%)和青岛百盛(9%)。 
6)气雾罐
中国气雾罐行业经历20年的发展后已初具规模,气雾技术在卫生杀虫、化工、化妆品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食品、医药行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应用。中国气雾罐产量从80年中期的3000万罐发展到2007年的年产12亿罐,20多年来增长了40倍,是金属包装发展最快的产品门类之一。2003-2007年,气雾罐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18.9%。
2007年气雾罐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是:下游客户庄臣、联合利华将中国作为制造中心并积极出口,带动了增长;国内龙头品牌企业如深圳彩虹、广东顺德莱雅、中山凯达,采用制罐、罐装连线加工,扩大出口和内销,带动了增长。
2007年,气雾罐销售收入排名前五位的企业是:中粮包装(22%)、深圳华特(13%)和顺德莱雅(11%)、深圳赛邦(9%)和福建嘉美(4%)。
7)皇冠盖 
皇冠盖主要用于啤酒及汽水饮料的包装,90年代以来,在啤酒和各种饮料工业迅猛发展的刺激下,皇冠盖厂引进大量生产线,目前,我国拥有皇冠盖生产线约300条,其中90%为进口线,速度分别为每小时11万、14万、27万不等,年生产能力超过700亿只,而市场实际用量约600亿只,供给略大于需求。2003-2007年,皇冠盖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13.1%。 
2007年,皇冠盖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五位的企业为:上海紫泉(15%)、中粮包装(9%)、杭州欣业(8%)、石家庄生益(4%)、扬州大海(3%)。 
8)旋开盖
金属旋开盖起源于美国,盛行于欧美等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主要用于需要高度密封的食品和饮料产品包装。目前,国内旋开盖主要产品为蔬菜类盖、调味品盖和水果盖三大类,市场年销售量约为35亿只,其中蔬菜类产品5亿只,调味品盖20亿只,水果盖10亿只。中粮包装为旋开盖的主要制造商,在蔬菜类、调味品类和水果类旋开盖中的市场占比分别为90%、20%和30%。
当前旋开盖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但由于受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市场自然增长的影响,需求将呈快速增长趋势。2003-2007年,旋开盖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20.6%。
2007年,旋开盖销售收入排名前五名的企业排序为:中粮包装(40%)、上海怀特(7%)、广东维维(7%)、山东环球(6.5%)、和四川眉山(6%)。
9)易拉盖
易拉盖问世于上世纪60年代,广泛应用于饮料罐、啤酒罐的配套包装,包括三片饮料罐和两片饮料罐。由于重量轻、体积小、废料可重复使用的诸多优点,易拉盖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大力推广,并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规模。国内的两片易拉盖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生产能力较小,随各制盖厂的技术改造以及国外巨头的投资建设,易拉盖市场需求增长至目前的230亿只,其中约有50-60亿只为自配套。2003-2007年,易拉盖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25.7%。
2007年,易拉盖销售收入排名前五位的企业(不计算自身配套的企业)是:鼎立(含南顺)(26%)、柏华(17%)、太仓仲英(9%)、太仓兴达(8%)、义乌制盖(6%)。
10)杂罐
杂罐主要是指美术礼品罐包装,用于固体食品、日用文具、桌上用品、医药、玩具和礼品的包装。由于我国劳动力的成本比较优势,杂罐礼盒作为出口产品的重要包装形式而广泛用于各种巧克力盒、糖果盒、月饼盒以及烟酒,手机、内衣、皮夹、玩具、领带等越来越多地采用工艺杂罐作为礼盒。由于杂罐又属于设计和创意性产品,工艺复杂,做工精致,个性化品牌的影响易于塑造,易于被消费类品牌用户采用,附加值较高。长期以来杂罐类企业效益一直较好。07年杂罐产品总量约65亿只。2003-2007年,杂罐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19.7%。
2007年,杂罐销售收入排名居前列的企业有:东莞天宝、东莞精丽、美新隆、国际容器和华特。
11)化工罐
化工罐主要是用作原料性的化工涂料和油漆、润滑油等的中转和成品包装,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建筑、房地产业以及黏结剂、稀释剂的快速发展,以及跨国企业的大量介入,化工罐增长旺盛。2007年,化工罐产量是75亿罐,同比增长7.1%,是金属包装重要细分市场之一。2003-2007年,化工罐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18.9%。
2007年,化工罐销售收入排名前列的主要厂家为:深圳华特、深圳聚友、速必雅和吴江华源。 
12)200升以上钢桶 
200升以上钢桶主要是200升及以上用于食品和化工原料、石油制品的运输包装,2007年生产企业达300多家,但其中100万只以上规模企业仅10多家。受石油和化工行业快速发展的推动,200升以上钢桶企业发展较快,外资十分看好该行业,格瑞夫和上海崎胜正积极进行全国布局。
目前全国200升以上钢桶的产量已达到7000万桶以上,而实际需求约为6000万桶。此外,200升钢塑复合桶的出现,加剧了200升以上钢桶业的竞争。 
200升以上钢桶产量到2010年预计能达到1.6亿只。2003-2007年,200升以上钢桶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19.4%。 
2007年,200升以上钢桶销售收入排名前五位企业是:格瑞夫(5%)、无锡四方(3%)、中粮包装(2.9%)、昆山曼氏(2.4%)、上海炼兴(1.8%)。 
细分市场分析综述 
从行业的发展综合发展和07年业绩表现来看,金属包装已经进入了稳健、持续的发展期,基本形成了广州、深圳、洙海、香港在内的大珠江三角、江浙沪的长三角和京津唐渤海三角三个集中金属包装产业带,并出现东部沿海向华中地区、西南地区转移、南方发达地区向北方地区拓展的趋势,金属包装的区域发展得到进一步改善。金属包装已从分散落后的行业发展成拥有一定现代化技术装备、门类比较齐全的完整工业体系,一批跨地区的产品新、规模大、效益好的金属包装龙头企业开始涌现,特别是中粮包装、波尔亚太和奥瑞金制罐。 
四、金属包装主要存在问题、发展前景和思路
(一)存在的问题
金属包装经过长足的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门类,但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及出口包装不断变化和升级的要求相比,在质量品种、新产品技术含量、技术开发水平及金属包装规模布局、人才等多方面与国外的差距还较大,仍有许多不足,主要是:
1)企业发展规模不经济:金属包装企业以中小规模为主,产业集中度不高。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金属包装企业集团还没有形成,金属包装行业相比其他其他包装行业仍处于成长阶段。
在我国1400家金属包装企业年耗用马口铁近140万吨,万吨以上企业不足60家,仅占4%,平均每家企业的年耗用马口铁量仅为1000吨。
2)同质化竞争、创新能力不足:在金属包装领域,我们习惯重视包装制造和投资,但对工艺、技术、管理和包装设计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投入和服务不足、总结不多,与国外差距最大。从产业效益看,西欧目前金属包装平均年单位马口铁耗材创造效益3.2亿元/万吨,而我国该指标为1.9亿元/万吨,西欧金属包装行业单位收入比中国多70%。从金属包装专利数量看,中国国内金属包装位居前2名的企业持有的专利数不到20个,而日本东洋制罐在中国注册的专利数就达58个,因此国内金属包装企业必须加大研究开发的投入,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金属包装企业将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二)发展前景
1)市场环境趋好,存在巨大的潜力和成长空间。
中国拥有13亿人口的庞大消费群体,拥有丰富的工业产品、农产品及出口商品资源,除迅速发展饮料行业外,化学、化妆品和医药等新产业的发展也为金属包装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而且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都将极大的带动包装需求增长,预计未来的5-10年将是金属包装战略发展的机遇期。根据2007年中国金属包装产业销售收入判断发展趋势,预计2015年产销量将远远超过国家原有规划目标。 
目前,中国人均包装产品消费水平与人均GDP的关系与国际相差较大,中国的金属包装产业潜力巨大,特别是随着WTO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必将从价格竞争转向品牌竞争、服务竞争、规模实力的竞争。这为中国包装行业的发展带来一个新的成长机遇。 
2)规模化、专业化是现代金属包装的发展方向:金属包装行业未来3-5年将面临规模化、集团化、专业化和精益制造和清洁生产的全面转型和提升:从单一的生产企业向跨地区集团化发展;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数字化、科学化转变,从而提高了行业的管理水平和进入门槛,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拥有自由品牌及知识产权的金属包装企业可选择通过对小型包装公司的并购而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金属包装集团。 
3)金属包装的减排和节能降耗,以及围绕发展循环经济促进金属包装产业升级。 
国家相继出台和实施了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立法,制定相关标准,对清洁生产、控制废弃物和减少有害物质的污染排放实行专项扶持,预计UV印刷、计算机网络及数字化印刷技术等将得到广泛应用。以效率和速度推动减排和节能降耗,减少资源占用,创建节约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思路
1)把握机遇,加大投入,扩大规模。
把握市场发展的机遇,在装备、技术、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加大投入,缩小与国外同类企业的差距,确保规模经济由数量经济向效益经济转变。
2)以技术进步、品牌建设、先进营销模式及对中小企业的集约整合,实施“联合发展”,提升和强化金属包装整体水平,积累与跨国公司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技术进步除了硬件装备外,更要注重产品的设计工艺、流程再造;品牌建设的重点是打造中国的金属包装的民族品牌;先进营销模式主要是从原来的单一卖产品向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和提供增值服务转型;中小企业的集约整合重点在与联合创新,量变到质变,通过联合实现合作共赢。
3)强化减排降耗与清洁生产,创建适合绿色企业和绿色产品。围绕金属包装材料消耗大、成本比重高,加大“减量化”、“薄壁化”的开发与研究,重点是金属包装材料的消耗减少率、辅助材料的消耗减少率、能源的消耗减少率、公共资源的消耗减少率、废旧材料利用率、加工过程中材料回收利用性等方面。 
4)以金属包装企业为利益核心,打造利益共同体。借鉴国际发展金属包装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中国实际,积极开展协调产业链,形成以包装容器制造为龙头,联合制盖厂、印刷厂、涂料厂,联合铝、钢铁等原材料厂商,联合包装机械等设备企业,形成紧密联系的产业链,增强应对挑战和风险的能力。 
5)加强交流和合作。交流和合作包括企业之间联盟与交流,企业与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国内与国外金属包装行业之间、企业与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金属包装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返回顶部